望鄉台
本報記者
廣東省數十個縣,據知文化教育水平以台山、中山、梅縣三縣僑鄉為最高。以台山而論,有中學數間(現在或可超過十間),小學校數百間,「大躍進」的頭腦發熱的年代,還一度將台山第一中學改成「民辦式大學」。
無論那一級學校,追本朔源,從校舍的建立到經費師資來源,百十年來與海外華僑都有或多或少的關係,故亦可說,整個僑鄉的文化教育水準之所以比其它的鄉縣為高,華僑的捐輸是一關鍵性因素。
華 僑熱心辦學,由來有自,尤其早一輩僑胞,絕大多數胼手胝足,起早抹黑地工作,或看不希望自己的子姪再漂洋過海,過艱辛而孤單的生活,而希望他們都有良好教 育,建設自己前程。故舉凡鄉下辦教育、建校舍向海外要求資助,僑胞無不慷慨解囊,以血汗捐輸。慢慢遂建立了在教育、興學上,隔洋的血肉關係。
自從中共取得了大陸政權,這種良好的血肉關係,曾兩度幾乎遭無情地擊毀,如所周知,第一次是土改。歸僑、僑眷屬被劃為「地主成份」,遭鬥爭淩辱者何止萬千!第二次是「文革」,只要扯上「海外關係」便地位低人一等,罪名隨時會因此獲致,已不必詳贅。
三十年來中共的僑務政策時好時壞,起伏浮沉。據說,近來撥亂反正,三令五申要貫徹僑務政策,退回霸佔的或征用的華僑屋宇哩等等做了好些工作。要「調動華僑的積極因素」也就調動到海外來了。
近日,波城李氏公所主席李兆瑞先生對本報透露下面一則新聞:
「台 山溫泉鄉毓英學校校舍落成迄今六十餘年,英才輩出。現有學生人數增至五百餘名,丕幸於卅年前,遭受破壞,校具損失殆盡,加以日久失修,窗破瓦漏,風雨相 侵,寒冬季節,員生每感凍冷難堪,是以該校區內之有識者倡議向海外旅僑推行籌款,藉資補漏。近接該校校董會來函數封,囑向波城區內鄉親,為著募捐事項,轉 達宣揚,後加考慮,乃草立捐冊,首先由積金姑落筆,高舉義旗,進行伊始勸捐,捐款者之芳名有,積金姑壹千元,禹順二百五十元,兆瑞、格來、維章、永琚各二 百元,新濃、永華、瓊琚、啟超、百週、煦來、奕昌、佑宏、德邦、梁均培各一百元,日華、彥新、瓊瑤各五十元,維暢夫人廿元,錦棠十元。
李先生並稱:他在華埠泰勒街十號李氏公所負責收取捐款。
本報沒有毓英學校的圖片資料,估計學生生以李姓族人為主。而類似的圖片有一張,就是台山縣城近郊的白沙小學。
從圖片中看不到該校與海外華僑的血肉關係,更看不到「窗破瓦漏」的痕跡,只是校舍看來已相當「老態龍鐘,說不定將來亦有」有識者倡議向海外推「募捐」,而華僑亦必定會省下血汗錢,為它增添一塊紅磚,或兩片綠瓦,並重建那破碎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