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觀察員
一九八一年開始,中華公所有振興的轉機,天時、地利、人和三才兼務。
天時者:經過許多年計劃申請,市府批准的六萬元經費可以應用。照計劃此筆經費包括聘請一位行政主任,一位副行政主任:辦一份中英文刊物加強中華與僑胞的溝通,一部份作行政經費。
地利者:主席陳毓璇與訂省政要有較長歷史及較深之關係,其弟在市府為一重要部門之主營,對中華公所各項計劃的申請及施行有其便利之處。
人和者;陳氏有一班「私人班底」,願意協助他工作,準備幹一番事業;陳氏一班「私人班底」,願意協助他工作,準備幹一番事業;陳氏亦以肯承擔、雷厲風行,全身投入的姿態在上任典禮上宣佈自己的規劃。結果近年中華公所做了幾件大事:
(1)中華從每天開門辦公兩小時變成全日辦公。破天荒地有兩位全職全薪的行政人員整日工作。打破中華有史以來的紀錄。
(2)華埠商戶的倒垃圾問題第一次統一起來。明白國父孫中山先生批評中國人「似一盤散沙」的含義,便明白「統一起來,不是容易事」。
(3)領導對抗達芙擴張,最後有了協議。雖然對協議事僑胞有不同意見,但事件導至有結局,終告一段落。
(4)完成舊昆士學校改建,中華廣教學校從此真正有了個「家」,社區有了一個行政教育中心。
此外尚有完成華埠牌樓建築其他工作。雖然這等等大事有其歷史的延續因素,不能只歸入個人的功勞簿。但在僑社十多年滾滾向前的洪流中,中華這些表現,有如幾朵前進的浪花,中華給僑社內外人士有較好印象。
自黃兆英先生接任主席以來,一方面繼續陳氏任仙未完的工作,「陳規黃隨」,並組自己的「私家班底」協助工作;另方面以其慣有的默默努力,不事張揚的作風領導中華,私底下做了許多 聯絡僑團,希望團結更多機構,吸引多些年青人為中華服務,以求進步美化中華的形象。
可以這樣說:每位當中華公所主席者,都希望在任內為僑社做多些事;但實行起來卻有重重困難。如果企圖有任何興革,更是談何容易!舉例:中華公所要向政府申請為不牟利機構一事,就講了多年,幾經討論,據說有許多顧慮,最後因聯邦經費的批發「下放」到省市,新規定必須是不牟利機構才有資格申請,今年春天總算通過議案。自中華搬入新址以後,面對着一座較大的樓宇,而樓宇由四個單位合用,擬有成一個「管理委員會」(不是管婁委員會),處理平時清潔等等瑣屑事情,結果議而未決。某天,廁所水喉壞了,黃主席只好匆匆拿把「扳手」跑到土庫去救急了……。
自列根總統上任後,許多福利經費被削滅。據說市府四年前給中華的六萬元年費,年復一年地被縮減了。事實上,自福利(行政)主任鄧穎瑜去職以後,中華只保留一個主任助理迄今。至於中英出版刊物,早就煙消雲散了。側聞,明年度的市府調撥經費可能遇到更大困難……。
假如經費不繼,中華能否繼續保留一個全職人員,且整天開放?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中華公所要做到振興,實在是困難重重。無論「當家」者,如何有能耐,都是一樣。
陳毓璇會就僑聲推薦的中華八四年度主席候選人周紹球提出的競選政網評論說:「政網有八成是對的;但要實行就得要二十年!」
記得周氏的政網大致稱:擴大中華董事議員:全僑選主席等等……,看起來並無特別突出處,以陳氏較為開明又較有魄力者尚稱要二十年。顯然,當家者「有苦自己知」。
實在中華公所有什麼困難、苦衷?筆者訪問了幾個前主席及中華公所的「當事人」,他們講出許多心理話。不在其位,不知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