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城怪論 從陳香梅撰文「北京友誼商店不友誼」想到 北京友誼商店得不到友誼論
哈叔
前陣子,陳香梅女士撰文批評北京友誼商店服務員態度惡劣不友誼。文刊人民日報,海內外報章紛紛轉載,幾乎成了國際新聞。大概陣女士以為經此「國際輿論」張揚,北京友誼商店那班「愛理不理」的售貨員,從此變得「友誼」起來吧?
陳香梅女士家世顯赫,是在美華人參政的帶頭羊,廣受推崇尊敬。近年在海峽兩岸如蝴蝶穿梭般來往,亦處處受到國共政要的友誼公邀、訪,數十年來坐飛機都是頭等艙,連二等客位切身體會過,顯然極少機會接觸下層,可謂「往來無白丁,兩岸皆友誼」了。
如 章回小說所寫:「合該有事」吧。某天或者跟班忽然生病之類?要勞駕陳女士降尊,親自擠友誼商店購物,受了售貨員「愛理不理」及服務粗劣的氣。老娘幾曾受過 這等委屈?鼓起幾十年前當記者時敢於口銖筆伐那個勇氣,寫了篇文章到人民日報,向北京友誼商店開了兩炮:「北京友誼商店不友誼」!
北京友誼商店的對象是外國人,僑胞、外匯券持有者。在物質條件饋乏下對特殊人物作些特殊物資的特殊供應,原旨可能充滿「友誼」。准是友誼與否,先不可被外表名稱迷惑。難道那些不以友誼命名的商店,就不必要友誼嗎?
友誼商店的存在不在今日始;友誼店之不友誼店之不友誼亦不自今日始。
在中國大陸,所有國營服務性行業,服務員態度普遍粗劣,「不友誼」亦不自今日始,而且已是「天下皆知」之事實。陳女士可能今天才初嚐「不友誼」之滋味而已。
哈 叔相信,在陳女士之前,已有成千上萬之友誼商店顧客投訴被「不友誼」對待。唯其投訴能「見報」者有幾許?陳女士的大作見於人民日報並宏揚海外,算是大陸的 「開放」表現。或者是陳女士是位有「身價」人物,若換了哈叔投書,不當你放屁才;另方面,於今正是「開放」調調流行季節嗎,批評文照登如儀;當然,作者和 報紙亦希望藉此售貨員,警勵大眾,改善服務無疑議。
哈叔同樣相信,友誼商店與許多服務性機構一樣,為了改善服務,使冷冰冰的面孔變得「友誼」些,已不知開過多少次會,做過多少次學習、討論「交心」。他們一定希望改進業務。唯是,你若到中國大陸走一走,深入下層,看看有多少售貨員會給你「友誼」?
哈 叔剛從中國大陸回來,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及中華大地情之所繋,遊大陸已不是第一趟。對售貨員的「不友誼」體會至深。每受類似陳女士所受之「不友誼」遭 遇,初則生氣、錯顎,繼而悲涼,最後無可如何,淡然自處便算,反覺得這些售貨員非常可憐、可憫。投訴、批評嗎?沒有用。為什麼?
道理很簡單:對自身的價值和職業價值到極度否定的時候,甚至「判死無大礙」,還有什麼友誼不友誼!
想想有權有勢的飛黃騰達、出國、經商;個體戶賺夠錢,有魚有肉,「的士」出入;天天對著那班「洋鬼子」和「高等華人」,外匯券花花綠綠,買件禮品亦足夠自己一年糧了;而自己嗎?做也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
共產主義情操教育那支魔笛的餘音,還能令多少雙磨碎的腳起舞呢?
售貨員的「不友誼」態只是表癥。治病不從根本,難保藥到病除。哈叔若是陳女士,就必定想到這點。所以認為陳女士的批評,結果還是得不到友誼。
如果來個顛倒:買禮物的是位闊綽的從國回來的某售貨員女士,而陳售貨員祇是北京友誼商店的一位售貨員,結果如何?陳女士也可能照樣「不友誼」!
(註:本文刊登前,知北京友誼商店已向陳女士道歉,並聲稱已「處理」了有關人等,保證今後改善服務態度。消息令人高興。但哈叔年過不惑,諾言可以聽,事實更重要,所以未改本文觀點,留待後瞧。
哈叔